第二章 3(1/4)
作品:《最遥远的微光》牛车“嘎达嘎达”的碾着路面,李老盯着黄牛光滑的脊梁,那上面包着一层牛皮,左右的滑动。这条路是真长啊,牛车足足行了两个小时,深一脚浅一脚,连老牛都出汗了,毛发湿乎乎的。
“看到了。”陶慧珍忽然看到,几里路之外,一个村寨露出了头,稀稀拉拉的吊脚竹楼向远处大茶山的山脚排列过去,也有少数的非干栏式建筑,不过都是由竹子芭蕉为材料建造的。歇山式的尖顶,如同一顶顶草帽,星罗棋布的排列。
村寨旁,正有一条溪流,由山脚流淌过来,入了那不见尽头的竹林深处。村寨里到处可见的芭蕉树,竹子,一片翠绿,与棕黑色的木屋,勾勒出来一片简单,却生机勃勃的热带雨林气候景象。
“傣族,是水的民族,大茶村的人,世世代代都离不开这条溪流。”李老给陶慧珍介绍着。牛车走上高处,车上的人正好可以俯视大半的大茶村面貌。
“溪水里有鱼吗?”陶慧珍略开玩笑的问道。
“很少,上游的大鱼,都聪明着呢,不往小溪里游,不过也有例外,要是有渔网的话,兴许能逮到一条,昨天,胡家就逮到了一条水马骝鱼。”
“这里简直可以用山清水秀,风光绮丽来形容,风光好,人就美,我似乎已经感到傣乡人的风土气息了。”
“陶老师也得有点心理准备,热带气候,山里蚊虫多,潮湿的很哟。实际在这住下来,能让你记起来的,不是这里的景色,而是这里环境的简陋清苦,晚一点我让人给你准备一些驱蚊虫的药,否则晚上被蚊虫叮咬的睡不着觉。”
“好。”陶慧珍清脆的应道。
进入村寨口,李老把牛车拴在一颗芭蕉树上,和王科员帮助陶慧珍拎着行李,一起朝大茶村里走去。
渐渐地,一道道乐器响奏的声音由远而近。从其中一股清新悠扬,沁人心脾,又细腻婉转的声音分析,学习古典舞的陶慧珍,很快就判断出来,那是葫芦丝吹奏的音律,拍子很混乱,节奏也不清晰,想必是没有特定的谱子,但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味道。
陶慧珍忍不住去听着那音律的节拍,一幅幅轻柔的舞姿在脑海里浮现出来,也许是职业的原因,她不能控制自己的舞蹈情结,手腕忍不住轻轻的在跟着葫芦丝悠扬的声线起伏。像是鸟类在振翅。陶慧珍想到自己穿古典舞服的样子,嗳,她差点忘了,那已经是从前了。
除了葫芦丝,还有一个空旷的鼓声快节奏的敲击,也许不是敲击,而是拍打。陶慧珍很敏锐的从葫芦丝的声线里,又把拍击的鼓声的节奏,感受出来,啪啪,砰砰砰…砰啪砰啪…时快时慢,声律分明,能够直达人的内心。
“那是什么鼓发出的声音?”陶慧珍的目光在李老和王科员之间询问。
王科员说:“是象脚鼓,小象脚鼓。傣乡的乐器之一。”
“为了迎接陶老师,填补了大茶村小学半年来的空缺,你来了,大茶村小学就是有老师的学校了,村寨里的大人和娃子,都用迎接节日的方式,来迎接你。”李老褶皱的脸颊在光线下,泛着油光,他说:“不是所有人都明白知识的含义,但是支教老师迟迟不来,就算是山里人也会思考,这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是不是傣乡的条件不好,没有支教老师愿意过来?他们也许不知道教育意味着什么,可他们知道,教师是珍贵的资源。”
“啊?迎接我……”陶慧珍漆黑的眼珠,有片刻的愣住,她想她何德何能?
这时,象脚鼓和葫芦丝,以及铓锣的声音好像从屋内,一下子搬到了屋外来演奏,声音大了起来,欢腾了很多。几个人拐过一道弯曲的路口,陶慧珍的眼前,一下子豁然开朗了。那是一道五彩缤纷的景象,傣族男女组成的舞蹈阵列,正撒了欢儿似的跳。
从陶慧珍这个专业的舞蹈演员的角度望着,这些舞者跳的没有舞律,并不注重节拍,象脚鼓和葫芦丝好像自成一体,而舞者的舞姿又那么随性。不过,他们却有身韵和灵魂,表情专注,跳的洋洋洒洒轰轰烈烈。
这是不加以包装,没有演练的舞蹈形式,即兴的表演。和陶慧珍跳舞表演给别人欣赏不同,他们的舞是跳给自己来感受,神韵和舞律都是内心的写照。陶慧珍想,这便是传统文化,真正的民间舞蹈,他们所表现的不是多么优美动人,而是从古至今,一条深远的文化脉络,在其中做着牵引,引领这些人来跳。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馥郁的民族思想文化。
载歌载舞是傣乡人的风俗,他们则无旁骛的跳舞,嘴边哼唱着。
他们轮换着走向主舞的位置,这个词比较专业,说成轮换着上前来表现自己更为恰当。陶慧珍走到这条村路的三分之一位置的时候,头戴金冠的男子走向了“主舞”的位置,葫芦丝的旋律变得更是清晰了起来。
男子凝视着陶慧珍,他只是身穿褂衫,脚蹬普通深色长裤,没有特地修饰。在葫芦丝的节奏下,舞动了起来。他捏起嘴型手,手腕颤动,活灵活现的表现出一只鸟类的甩头的动作,顷刻间,大自然万物生灵的感觉就来了。接着,他两臂如波浪翻滚一样,一浪推着一浪的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遥远的微光 最新章节第二章 3(1/4),网址:https://www.1234u.net//86/868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