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烽烟四起(3/3)

作品:《大漠烽烟

书再择日择地决战,而今日是蒙古兵诱战,已失去了往常的规矩,只是拼杀。成吉思汗也不失往日雄风,见敌就砍,不时已经砍杀不少金兵。几个金兵见成吉思汗勇猛,都冲杀过来,欲取其头颅邀功,无奈还没来得及喊娘,就被成吉思汗砍去了脑袋。怯薛们也是尽力砍杀,只为保护成吉思汗,渐渐地跟至身边,成吉思汗竟对手下的怯薛们一笑道:“若不杀敌,人生岂不是太过无味?”

此时另一部分金军则&qu;引&qu;着蒙军顺利来到居庸关下。此时,只见关上遍插蒙古战旗,耶律阿海已抢先占领关隘。金军进退无路,大部分停止抵抗,弃械归降。

居庸关之战是蒙古攻金以来对敌战略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此前蒙军一直奉行斩尽杀绝的政策,致使金将士除拚死外别无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蒙军胜利的步伐。

居庸关大捷后,蒙军对降敌采取了相应的优待政策,大大加快了进军速度。木华黎头脑冷静,善于适应不同环境下的不同战争,逐渐树立起他在金降将中的威信。尽管这时的蒙古君臣对城市经济和农业文明还没有多少概念,随着战事的深入,他们逐渐体会到对城廓国家进行战争与统一草原各部落时所进行的战争问的显著差异,这不仅是战略战术上的转变,更需要从政治经济上加以改变和适应。



之后“哲别”进抵中都城下,吓得金国皇帝差点要迁都南逃,但蒙古军的攻势却因为金国士兵拼死抵抗和中都城坚固的城墙而被阻止,于是“哲别”领军袭取金国各监牧,号称夺马以百万计,极大的削弱了金国的国力。

前线打生打死,后方自然是热闹非凡,押送俘虏,押送战利品,运输粮草辎重,抽调轻壮轮流进入后勤车队,感受战争的残酷。当然,这对于郭进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郭进和整个黑龙江万户区的注意力除了前线之外,绝大部分都被近在咫尺的金国东京方面的战事所吸引。没办法,谁叫这里离郭进的老巢近呢。

蒙古大举攻金,允济皇帝对据守辽阳的契丹人越来越不放心了。特别是契丹族将领石抹明安公开降蒙后,致使他的疑心病更加不可遏制。经过几天冥思苦想,他想出了一条&qu;妙&qu;计出来。

钦差带着允济皇帝的圣旨奔赴辽阳,金将蒲鲜万奴率领二十万大军随后跟进。允济皇帝的妙计就是对辽阳百姓实行&qu;夹户&qu;政策,即每两户契丹人中必须夹住一户女真人,以达到分散契丹人力量进而兼并辽阳的目的。

辽阳正为辽皇室后裔耶律留哥统辖,倒也人心安稳,太平无事。耶律留哥为人忠厚宽仁,深受辽阳百姓拥戴。契丹人并没有忘记他们祖先的荣耀,沉埋心底多年的国仇家恨随着金末年社会的动荡被彻底唤醒,为这种民族觉悟火上浇油的正是允济皇帝的&qu;夹户&qu;诏书。

耶律留哥拒不接诏。部将一拥而上,将钦差擒住,推出门外一斩了事。耶律留哥晓谕辽阳百姓,正式宣布独立。

允济皇帝派大将蒲鲜万奴征剿耶律留哥。

得知蒲鲜万奴率领二十万大军逼近辽阳,耶律留哥决定暂且放弃辽阳城,带领军队百姓前去投奔成吉思汗。耶律留哥带到蒙营的是一支完整的队伍,他沿途击败了几支设法阻截他的金军,他的成功令成吉思汗对他刮目相看。设若没有辽阳军民的团结一心,要想做到这一点是根本不可能的。

成吉思汗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耶律留哥带头叛金的重要影响和重要意义,当即派哲别率一支精骑协助耶律留哥夺回辽阳。

耶律留哥久闻哲别大名,今得相助,自是欣喜万分。尤其当他得知这位威风凛凛、所向无敌的常胜将军还不满三十岁时,益发对他肃然起敬。哲别对耶律留哥非常尊重,凡事必与留哥商议并征得同意后才付诸行动,他谦逊朴实的态度很快赢得了耶律留哥的信任和辽阳军民的好感,这正是他克敌致胜的前提。

辽阳城城防坚固,蒲鲜万奴所率军队的人数却超过蒙军和辽军人数总和。哲别首战失利,引兵再战,又被金军击退。哲别有意收拢队伍,蒲鲜万奴以为时机已到,引军杀出辽阳城。哲别且战且退,十分狼狈,蒲鲜万奴穷追不舍,直将辽阳城远远甩在身后。

哲别拖着金军离开辽阳城五十余里,突然调转马头,返身杀回阵中。早已埋伏在辽阳城外的蒙古军和辽军也一起杀出,金军霎时阵脚大乱。蒲鲜万奴败到城下,见辽阳城城头遍插耶律留哥的号旗,恐遭前后夹击,慌忙绕城而走,辽阳城重又回到耶律留哥手中。


本章已完成! 大漠烽烟 最新章节第二十二章 烽烟四起(3/3),网址:https://www.1234u.net//240/240544/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