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9章 三桂消息(1/3)
作品:《崇祯十五年》……>
乾清殿。>
朝议依然在继续。>
婚事之后,有功将士的奖赏,阵亡将士的抚恤,灾民的赈济,后续蒙古各部的安抚,以及明年的京察和朝中几个官员的任免,今年春节的一些安排,京师到宁远官道的大扩宽和大修建,诸事繁杂,大部分朱慈烺都只是静听,并不发表意见,一切都有内阁,如果内阁处置不好,或者他认为内阁做的有所偏差,他才会说话。>
但议着议着,就有人将矛头指向军机处了。>
---宁远团练总兵官吴三桂兵出喜峰口,在插汗河套遇上伏击,到现在依然是下落不明,带领的两千六百名关宁铁骑,也没有一人一马返回长城,长城沿线的夜不收全体出动,但却依然没有发现他们的踪迹,常理推断,怕已经是凶多吉少了。>
广宁铁骑自天启年后,就是大明的第一骑兵劲旅,现在这么多的精锐连同总兵官吴三桂,一下全部葬身在关外,宁远防线出现空缺,虽然军机处紧急调派人马,调整将官,令山海关总兵马科率兵两千,前往宁远,暂代宁远总兵一职,精武营主将刘肇基率兵三千,前往山海关,暂为山海关总兵,算是稳住了宁远防线,但朝臣却不想轻易放过---如此大败,必须有人承担责任。>
在朝臣的眼中,军机处本就是一个不该存在的“黑机关”,借着关宁骑兵全军覆没的噩耗,正可以大加挞伐。>
陈奇瑜,高斗枢,刘永祚,方一藻,连着挂衔的兵部尚书李邦华都被攻讦和弹劾。>
这一刻,朝臣言官们似乎忘记了,正是有军机处的谋划,大明才能击退多尔衮,也才有去年的渤海所大捷以及湖广战乱的平息……>
朱慈烺微有怒意,不过依然不说话。>
李邦华陈奇瑜等人都是被弹劾的对象,当然就更是不能说话了。>
三辅袁继咸站起:“臣以为,军机处这一次的谋划,却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这一次击退多尔衮,军机处依然是居功至伟,不宜吹毛求疵,大加责难。”>
“阁老差矣。功是功,过是过,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关宁铁骑乃是我大明劲旅,辽西之依仗,他们全军覆没于插汗河套,震动天下,如果不能厘清责任,吸取教训,又如何能对得起他们的在天之灵?又如何能避免下一次失误的发生?”人称马面王的御史马嘉值并不退让。>
“军机处内部检讨即可,朝堂之上,不宜争论。”袁继咸说道。>
“不然,自己检讨自己,不过是左手论右手,手心手背,又能论出什么?”马嘉植冷面而对。>
“那你说要怎么论?”袁继咸皱起眉头。>
马嘉植拱手:“当然是在朝堂上,光明正大,一条一条的论。”>
袁继咸的脾气有点急,终于是忍不住了:“军机处大臣都是陛下亲命,就算是有所失误,也轮不到都察院公审。”>
“阁老何出此言!”>
见袁继咸动怒,马嘉植却是不惧,他高声道:“纠察百官,本就是都察院的职责,两千关宁铁骑全军覆没,等于宁远山海关已经没有了精锐骑兵,军机处是否有失误,岂能不查?都察院查了,又岂能说是公审?如果不然,还要都察院干什么?”>
“好了,不用争了!”>
这时,隆武帝清朗的声音飘来:“这一次吴三桂从喜峰口出击,袭击建虏粮道,是军机处谋划,朕同意的,如果说有失误,朕当是最大的那一个……”>
听到此,马嘉植急忙躬身行礼。>
“兵事不同于政事,有极强保密性质,不宜在朝堂上公开辩论,就交给军机处自己检讨吧。结果出来之后,通报都察院即可。朕再重申一遍,以后兵事之策,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宜在朝堂上公开检讨,违者,朕必重罚!”朱慈烺脸色严肃。>
内心里,朱慈烺对马嘉植是不喜的,但他却也知道,无论马嘉植还是左都御史方岳贡,都是忠臣,清臣,他们性子或许执拗,但却不是佞臣、乱臣,对他们的行为或许不喜,但却不能因此而责罚他们,只能说大明朝的言官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在警醒帝王,能创造海瑞那样千年难得一见的大能的同时,也有更多的言官逞口舌之乱,伤了忠臣,毁了国家的大策,比如前辽东经略熊廷弼,若非言官的乱弹劾,他岂能被罢黜?等到他罢黜,辽东一团糟,朝廷再启用他时,一切就都已经晚了。>
--政事人事可以都由言官监督,但军事却不能让这些外行插手。>
这是朱慈烺的内心想法,也一直在这么执行。>
马嘉植还想要再争,但隆武陛下却已经起身离开。>
“退朝~~”王之心悠扬的声音。>
“恭送陛下~~”>
朝臣都深躬行礼。>
朱慈烺离开乾清殿,前往坤宁宫--国事之后,他对亲人的想念,已经如汪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崇祯十五年 最新章节第1149章 三桂消息(1/3),网址:https://www.1234u.net//70/70931/1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