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定国岛海战 七(1/2)
作品:《明波万里》1;912;5991;;19;19;19;6;5;5;1;8;1;21;6;9;11;09;;双方次级主力装甲巡洋舰编队以高速进行复杂的海上机动和交火的时候,舰队中的“角色”——驱逐舰编队的交火也趋于白热化,由于双方担任掩护任务的“驱逐舰杀手”——装备了大量速射炮的巡洋舰编制庞大数量众多,难以完成对敌方主力舰编队雷击任务的双方驱逐舰索性本着“我做不到的你也别想去做”的心理与自己的同行捉对厮杀。
因为事先确定的雷击目标是主力舰,双方驱逐舰给鱼雷设的定深都在七米以上,对付吃水浅的驱逐舰和轻型巡洋舰自然毫无用处,考虑到海上鱼雷补给不易,而且在战斗中修改鱼雷定深也太过危险和繁琐,随时有变成“篝火”的可能,因此在双方雷击舰艇之间的战斗却是纯粹的炮战。
英国第一及第三雷击舰队由24艘e级驱逐舰和两艘“罗经”级三等防护巡洋舰组成。这24艘驱逐舰来自e级七个批次当中较早的前六个批次,另外每个雷击舰队各有一艘两千吨级的三等防护巡洋舰充当领舰,即第一雷击舰队旗舰飞马座号和第三雷击舰队旗舰英仙座号,不过即便这两艘充当领舰的215吨标排的“罗经”级巡洋舰与魏国新锐“甲一”级大型远洋驱逐舰相比也丝毫不占优势。
“罗经”级建造于189年至1900年,是英国庞大的三等防护巡洋舰家族中综合性能较差的一支。该级舰共计建造11艘,是英国第一级使用4.1英寸口径主炮的现代化巡洋舰,因为吨位,航速偏慢,火炮口径且威力差,皇家海军对该级战舰十分不满意,在一战开战之前,总共有两艘该级舰退出海军现役。
一个现象可以看出皇家海军对该级别战舰的不满与厌弃,在该级战舰开始退役的时候,欧洲已经战云密布,德国公海舰队第二侦查舰队的新锐轻巡洋舰的频繁活动使得皇家海军需要大量的轻型舰艇监视自家的后花园北海地区。在当时,不少更为老旧的巡洋舰退役后都被封存,准备在战时启封重新加入皇家海军服役,而较新的“罗经级”退役舰的待遇则是被拆解成废钢。
该级舰装备的8门4.1英寸45倍径主炮尽管口径和数量都与魏军甲一级的相若,不过在威力和速射上都相差悬殊,且无法全部集中在舷侧方向,在历史上,该级舰飞马座号(音译为帕加索斯号)在东非海域45分钟内就被装备105毫米40倍径舰炮的德国三烟囱型巡洋舰科尼斯堡号轻易击沉,尽管当时飞马座号因为动力系统故障躺在船坞之中不能动弹分毫,可其孱弱的火力与极差的防护性能还是暴露无遗。相比之下,魏国“甲一”级上的60倍径105毫米舰炮的威力还要远远超过德国装备在科尼斯堡号上的40倍径同口径舰炮,甚至毫不逊色于皇家海军巡洋舰部队普遍装备的4.英寸(约120毫米)口径大炮。
在雷击作战性能方面,“罗经”级同样难以胜任,其装备的两座14英寸鱼**不但数量少,而且鱼雷口径,性能严重落后,与拥有两座五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架,号称世界最强雷击战舰的魏国新锐“甲一”级驱逐舰建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区区20节的航速更是拖累了整个编队的航速。事实上战前英国人为这两个雷击舰队准备的领舰是最快航速达到25节,堪称是英国现代轻巡洋舰鼻祖的新锐三等侦查巡洋舰“哨兵级”的哨兵号和步枪手号,不过由于德国海军公海舰队第二侦查舰队那些由魏国船舶工程师协助设计,魏国风格浓郁的装备12门105毫米克虏伯长身管舰炮的4000吨级新锐轻巡们190年春夏在北海地区频繁活动,这两艘此刻皇家海军速度最快的巡洋舰被海军部留了下来看守不列颠的后花园,不得已只能用“罗经”级这种性能在此时已显落后的平庸战舰凑数。
为拉近距离,英国雷击舰编队只得扔下两艘慢速的巡洋舰,拼了命地加速内切航线,试图拉近距离,发挥英舰数量众多的优势。英国炮手们,不管是否进入射程,盯着魏国驱逐舰密集的高爆弹雨,以最大的射速拼命地射击。
尽管这些普遍仅有一门4.1英寸或两门英寸炮以及几门口径速射机炮,满载排水量不过几百吨的英国型驱逐舰很难给具备领先世界二十年性能优势的魏国驱逐舰构成很大威胁,魏舰编队还是心谨慎,利用高达6节的速度优势始终与英舰保持距离,充分发挥60倍径105毫米主炮的远距离炮击优势,由于魏舰在航速上普遍比英**舰快5节以上,英国雷击编队拉近距离的努力只能宣告失败。
魏舰一直保持在英舰4.1英寸舰炮有效射程与己方105毫米舰炮有效射程之间的位置,加之天色愈发黯淡,向来不以炮术精准著称的皇家海军始终没有给魏国驱逐舰队较大威胁,整个中队12艘舰船总计被命中不足两位数,平均下来每一艘摊不到一颗,寥寥无几的的近失弹将几艘军舰壳体略微挤压变形,甲七号舰体左侧轻微渗漏随即被损管队堵上,除此之外各舰几乎毫发无伤。
英国方面,魏舰编队劈头盖脸打来的105毫米炮弹将冲得最猛的伊甸河号与爱克斯河号打得千疮百孔,弹药库与鱼雷被引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波万里 最新章节第289章 定国岛海战 七(1/2),网址:https://www.1234u.net//47/47514/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