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六章 三种澄心堂纸(1/2)
作品:《重生之乘风而起》李启严将手套递给周至和王乐梅,自己和儿子也各自将手套戴上,笑道:“知道不看见这东西,你们怕是早茶都喝不好,那我们就先看东西。”>
周至也不再客气,郑重地将手套接过戴上,然而伸向书帖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淳化阁帖》宋代刻本本来就非常的稀少,目前已知的初拓本,也就是所谓的“祖刻”,也就面前的四本。>
而现在藏于故宫的十卷全品,那是清代雍正年间收入内府的,因为每一本贴上都有“懋勤殿鉴定章”和“乾隆御览之宝”,故而被称为懋勤殿本,考证过后能够确定时代属于南宋,然后进入清代内府之后,雍正皇帝命人精心修复过。>
】>
而藏于沪上博物馆的版本,其实也是南宋用双钩法复刻的版本。>
而甘肃和陕西的那两本就更“新”,是明代肃王命人根据南宋本,翻刻在石头上再拓下来的,以及对“肃王本”翻刻的更晚的本子。>
这四卷毕士安祖刻本,周至一看就知道不简单。>
几乎是抱着朝圣的心情,周至仔仔细细地看完四本祖刻本,恭恭敬敬地重新放好,才敢直起身来喘出一口大气:“祖刻真品,断然无疑。”>
“哦?”虽然从李乐海那里道听途说过周至的一些神奇,当然那也是李乐海从林婉秋那儿听来的,但是李启严也不怎么真当一回事儿,因为“炒作”这种东西,虽然在内地还没有流行起来,但是在港岛,已经不是什么陌生玩意儿了。>
现在见周至一副专家审查模样的做派,之后还断言四本祖刻本是真品,也想要知道他的推断依据。>
于是问道:“肘子你讲讲,为什么这么快就能得出这结论?”>
周至笑道:“因为我认得出来一些东西。”>
“哪些东西?”李乐海不禁问道。>
“八答锦,廷珪墨,澄心堂纸。”>
“等下!”李启严难以掩饰眼中的震惊之色:“后面两样,我已经请到台岛和岛国专家进行过鉴定,的确如你所说,使用的是廷珪墨和澄心堂纸,完全符合祖刻本的历史记录,可这绫封,你如何知道就是八答锦?”>
“什么是八答锦?”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谁都不敢说自己什么都知道,很明显宋锦这块乃是李乐海的知识盲区。>
倒是王主任明白了:“肘子就是蜀中人啊,你是不是在锦官城见过实物?!”>
周至笑道:“是的,因为我要给自己手里的一串南红朝珠寻找绦子,通过蜀都的玩家寻到过蜀锦的传人,在这位传人那儿见识过这东西。”新阁>
说完对李乐海说道:“海哥,北宋时期,蜀中的织锦是天下最名贵的,而其中最顶级的纹样,又被称作‘八答晕’”>
“这四本贴子表面用的绫封,其纹样就和我见过的宋代八答锦完全一样。”>
“我们都没怎么见识过。”李启严说道:“毕竟蜀都处于内陆,还在盆地之内,相对封闭。而织锦这种东西保存也困难,极少有流出,今天有机会了呃,肘子你给我们说说。”周至笑道:“那我就班门弄斧了。说起来古代织锦的技术,其实就和现代的提花技术差不多的道理。”>
“不过其工艺和花纹,远比现在的提花机繁复得多,每一种提花纹样的各种彩色丝线布置规律,都会由织官记录在一本手册上,这样的手册,称为‘花本’”。>
“一旦花本失传,织锦又没有全幅保存下来的话,那这种纹样就算是失传,至少是失传一部分了。”>
“知道大概,我们再说八答锦。”>
“八答锦又叫八答晕,是以赭黄为底色,上用各色丝线提出由圆形,方形,多边形等的各种几何图桉构成的美丽纹样。”>
“每一个小形状,都经过了变形,美化,点缀,布局的精心设计,再由各种小形状组合成繁复美观的大形状,空白之处还补充上莲花,树叶,灯笼等形状,如此循环,最后构成一张巨大织锦。”>
“在宋代,服色的规定是相当严格的,比如赭黄,就是皇家专用;而八答锦算是最高规格的纹样之一,亲王以上方可使用,两府官员偶然能够得到皇帝赏赐。”>
“之所以叫‘八答’,有两种传说,一是说每一个小几何形状周围,都有另外八个小几何形状与之勾连,八路相通,因此称作‘八答’。”>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每个小几何形状当中,有八种小花色作为填充,分别是春夏秋冬各两种花朵,一共八种,因此称作八答。”>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足见八答锦编织的难度,故而规格相当的高,宋代所谓的两府,就是得入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官员,相当于宰相和国防部长,才有资格得到赏赐。”>
“这就与关于《淳化阁贴》的记载非常的贴近了,因为《淳化阁帖》出来之后,也有和八答锦类似的规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之乘风而起 最新章节第七百七十六章 三种澄心堂纸(1/2),网址:https://www.1234u.net//317/317092/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