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困难与惨烈(1/4)
作品:《大漠烽烟》整个纪元1221年的夏天,成吉思汗都是在巴克特里亚纳山中度过的。直到秋风乍起,他才率领大军向南翻越庞大的山系,挺进阿富汗。这道庞大的山之屏障自东至西横亘于中亚和阿富汗斯坦之间,将它们彻底隔离为两处地域。做为&qu;世界之脊&qu;帕米尔向西南方向的延伸,兴都库什山脉始终保持着平均4000米的海拔,多数区域则在6000米以上。海拔7690米的蒂里奇米尔峰是其最高峰。在山的北坡4500-5000米雪线之上是终年不融的巨大冰川,即使在2500-3000米的山腰地带,每年的积雪期也长达六至九个月。每年只有不长的几个月内,融化的雪水才会沿着山坡流下,滋润起一些低矮的寒漠草原,偶尔也会看到一些无精打采的黄连木和山地灌木。
而在比较湿润的东南坡上,则为典型的西部喜马拉雅山植被所占据。山脚处是灌木丛和干旱落叶林的组合,上至海拔2500米为常绿橡树林。3000米左右处多是喜马拉雅松、柏、银松、云杉、雪松,林下灌木有山楂、山杜鹃和金银花。3700米左右是亚高山草甸,匍匐桧和杜鹃成为了这里的主角。4000-4500米为高山草甸。再上即为永久积雪冰川带。在山谷肥沃的斜坡上生长着杏,、桃、葡萄、苹果、梨、柿子、柠檬和橘子等果树,有着果园的美誉。这一切都是来自印度洋的夏季季风的功劳。这条长达1200千米的山脉在赫拉特附近才渐趋平缓下来,而正好位于这道屏障的中心点上的巴米安城,也因此成为了南北交通的要冲之地。成吉思汗的大军必须拿下这里后才能染指申河流域的富饶平原。
关于巴米安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人文静观莫过于那片布满古代佛教石窟的峭壁。开凿于纪元前三世纪,至霜贵王朝时代进入鼎盛期的它们明显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带有健陀罗风格的特征。或许是因为它们太过神秘,又或许是它们太过美丽,以至于不可思议的被后来的伊斯兰征服者所容忍(1)。纪元七世纪,来自中国的朝圣僧侣玄奘法师在他那著名的笔记(2)之中如此记述着,&qu;梵衍那国东西二十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在雪山之中也。……国大都城据崖跨谷,长六七里,北背高岩。……气序寒烈,风俗刚犷。……淳信之心,特甚邻国,上自三宝,下至百神,莫不输诚竭心宗敬。
……伽蓝數十所,僧徒數千人,宗学小乘说出世部。王城东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飾灿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伽蓝东有瑜石释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城东二三里伽蓝中有佛入涅槃卧像,长千余尺。其王每此设无遮大会,上自妻子,下至国珍,府库既倾,复以身施。群官僚佐,就价酬赎。若此者以为所务矣&qu;。如今,这种举国崇敬,舍身供奉的场面就像眼前静静流逝的巴米安河水般一去不再复返,留下的只有这些安静慈祥的造像们凝望着对面远处那座兴建于查里戈尔戈拉高地之上的伊斯兰式城堡在朝阳暮霭之中的孤独身影。它就象一位孤独的哨兵,不分昼夜地守望着来自山口处的过往云烟,直到迎来了杀气腾腾的蒙古大军。
在抵达巴米安之前,成吉思汗的军队刚刚攻陷了山口另一侧的古儿吉汪堡(3),将其中敢于抵抗的市民斩尽杀绝,并将这个恐怖的消息故意传扬到山南地带,意图籍此来震慑各地蠢蠢欲动的抵抗风潮。然而,巴米安城却似乎没有受到这种血腥气息的威胁,反而坚壁清野,据守不降,大有充当古儿吉汪堡复仇者的意思。诚然,他们在最初真的做到了。
当蒙古军的第一次攻城被击退后,激起了始终侍立于成吉思汗身边的一位少年勇士的怒火。他今年还不足二十岁,却有着不输于任何沙场老将的勇气和自信。
&qu;爷爷,请将孩儿首登敌城的光荣赐予孙儿吧!&qu;
&qu;木秃坚(4),你还是陪在我身边,替你的父亲保护我吧。&qu;
成吉思汗最为喜欢这个孙儿,因此即使出战,也让他寸步不离的跟从着自己,从不希望他脱离视线之内。此子乃是察合台的长子,继承了父亲的刚毅英武,更为难能可贵地剔除了苛烈偏狭,在气度方面颇有成吉思汗的风范。然而,在他目睹了战场上的凶杀恶斗之后,他体内的一腔沸腾的热血却再也无法按耐。
&qu;爷爷,你经常对我说,真正的男儿是草原上的雄鹰,要在暴风雪中学会飞翔。只有没出息的草鸡才会终日躲在长辈的卵翼下寻求庇护。难道爷爷要我变成一只草鸡吗?不希望孙儿像雄鹰那样飞翔吗?&qu;
&l;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漠烽烟 最新章节第七十章 困难与惨烈(1/4),网址:https://www.1234u.net//240/240544/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