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先锋拖雷(1/4)
作品:《大漠烽烟》蒙古出兵金国,郭进虽然不知道历史的详细进程,可大致的脉络还是清楚的。蒙古大军一定胜利那是可以肯定的了,只是不知道过程如何而已。
有了这个前提条件,郭进对于蒙古大军的主力进程,其实是不太关注的,这也没什么好关注的,无非就是派手下的后勤车队及时跟上主力的脚步,跟在他们身后打秋风,和获胜之后手中有不少好玩意的蒙古军事们大做生意,并且还充当人贩子的角色。
郭进更加关心的是跟他关系密切的蒙古大将们的消息。没办法,这也是人之常情,抱团拉山头的事情在哪都不可避免,在中古时代的蒙古更是如此。只是蒙古现在正处于上升阶段,再加上铁木真的威望,到是一时间没有怎么爆发激烈的斗争。
而和郭进关系最密切的当然要数拖雷和哲别了。
这两人却都是蒙古伐金的主力大将,尤其是郭进的最大靠山拖雷,其表现更加的出彩。
在蒙古伐金之初,依照事先的安排由拖雷的老师者别和术赤的老师木华黎,分别率领一万骑兵担任全军的先锋。由成吉思汗率领中军五万作为中军主力。他的四弟铁木格率领殿军,掌管辎重。
按照蒙古的习惯,父亲的财产主要留给幼子,他是家灶的守护者,蒙古传说有火就有生命,因此幼子被尊称为“火王”,在名字的后面加上一个“翰郗赤斤”。
这次,成吉思汗南伐金国,没有让四弟在家守灶,而是把统帅殿军的佩剑,挂在了弟弟的腰间。由于有大批的牲畜随行,形成了天然的活动粮仓,这样就巧妙的解决了远征途中的粮食问题。(当然,该有的预防还是有的)
从克鲁论河到金界壕有一千多里的路程。但是由于有活动的粮食补给基地,再加上石抹明安地图的指引。大军翻山越岭,没费一刀一枪,就渐渐的逼近了金朝的外围防线——金界壕。
金界壕是金代最具典型意义的军事防御体系。这是一座东起嫩江,西至河套的庞大国防工程。自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开始大规模修建城堡。到章宗初年,因为边事紧迫,原来修筑的城堡工程质量差,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再次开挖长壕,以此来连接边堡。
虽然金国朝廷长时间议而未决,但是章宗仍然增加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增修了女墙副堤。到了章宗泰和末年,工程仍在继续。只是到了完颜永济死了以后的宣宗初年,蒙古铁骑已经势不可挡,边堡界壕才渐渐废弃。
金界壕主要由壕堑,戍堡,边堡等几部分组成。壕堑是金界壕的主体建筑。鉴于防御对象是具有相当越障能力的蒙古铁骑,所以它屏弃了一般的单层堑壕防线的样式,而采用了外壕,外墙,内壕,内墙四重障碍,高低相错的构筑样式。
戍堡是直接筑于内墙内侧或外侧的圆形夯土建筑。直径6——10米左右,堡顶上建有顶盖,便于戍守者遮风挡雨。戍堡之间相隔60——70米,大约是当时金军弓力的一箭之遥,便于两堡之间交叉放箭。
边堡位于壕墙内侧,方形,周长400米到800米不等,墙高与宽和壕墙相似,有堡门和瓮城。其位置多在谷口或重要道路附近,间隔数里或十数里不等。金界壕无论从体系还是结构强度上都要超过前代。
它或者建筑于开阔平坦的草原或山谷草地,或建于适宜耕种的河川地区,有利于守军耕种,放牧。加上整个工程纵深将近50米,沿线戍堡密集,便于互相呼应,若守卫得当,对付蒙古骑兵还是相当有效的。
面对这样一条绵延万里,宛若巨龙的界壕,成吉思汗的突破口会选在哪呢?这就是素有‘天下第一堡’之称的乌沙堡。
秋高气爽,暖暖的阳光照在人身上,使人有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拖雷这个在蒙古军中以长睡不醒而出名的将官,此刻正坐在马背上伴随着马身那有节奏的起伏,发出轻轻的鼾声。
在他的身后是一支迤俪而行的长长队伍。每个人的身上都落满了长途行军而带来的灰尘。每人的身边都有两到三匹的从马。也就是在走长途时为了节省战马的体力,而轮流换乘的马匹。
这些从马的身上都向下躺着汗水。黑色的马匹,黑色的军旗,黑色的战袍。以及一昼夜奔驰五百里的神奇速度。这一切都说明这就是那支充满了神奇色彩,蒙古四大主力之一的,被称为‘急如风’的队伍。(也就是以少年军团为住组建的部队)
而实际上这是蒙古军的一支突击部队。他们秘密前进到这里,就是为了出其不意,一举拿下乌沙堡,为大军进入金朝境内,打开大门。
拖雷作为这次行动的指挥官。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漠烽烟 最新章节第十九章 先锋拖雷(1/4),网址:https://www.1234u.net//240/240544/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