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闹剧(2/4)

作品:《大漠烽烟

户居庸关下,中都城内人心惶惶。

丞相府内,完颜承晖与徒单镒在对奕。徒单镒下一子,完颜承晖敲着棋盘:“喂,丞相,叫吃呢!”

徒单镒一怔:“啊?啊,啊。”他取下一子。完颜承晖抓住他的手:“你拿我的子干嘛?是这一子!你怎么连黑白都不分了!”

徒单镒叹道:“黑白不分、是非不明,也许他是苍天派来断送大金国的吧?”

完颜承晔:“你是说铁木真吗?”老丞相摇头不语。

完颜承晖也明白他说的是谁了。唉,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位仁兄熊整个金国也得跟着熊哪!

完颜承晖哀叹道:“唉,提起这个,我就什么心思都没有了!”他一把推乱了棋盘。

此时,家丁进来禀报:“丞相,谏义大夫张行信求见。”

“快快有请!”徒单镒吩咐一声,家人下去。他与完颜承晖交换了一下目光。

张行信耷拉着脑袋走进来,拱手:“丞相、完颜兄,怀来沦陷啦!”

二人大惊,老丞相颓然瘫软到椅子中。完颜承晖急切地问:“那居庸关呢?”

张行信说:“居庸关守将倒是挺有决心,命令士兵用铁水浇铸了城门,号称‘铁门关’,并在二百里之内遍撒铁蒺藜,阻挠蒙古马队的前进。”

徒单镒说:“他们把自己装在铁桶里,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脑袋,根本无意打击敌人!”

完颜承晖大怒:“这些怕死鬼!”他抓起一件墨洗要摔,忽然意识到它是属于别人的,只好手下留情重重地敦到茶几上。

这回金朝守将学聪明了,既没有弃城而逃,也没有冲出城来送死,而是命令士兵用铁水浇铸了城门,号称‘铁门关’。应该说这个据关死守的策略还是蛮正确的,因为就凭金兵那两把刷子跑出去纯粹是找死。除此之外,他们还在附近二百里之内遍撒铁蒺藜。

咱先介绍一下军用器材铁蒺藜。这玩意儿是中国古代一种尖刺撒布障碍物。有4根伸出的铁刺,长数寸,只要着地均有一刺擎天,刺尖如草本植物“蒺藜”,故名。我国从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铁蒺藜了。铁蒺藜种类很多,如布设在水中的“铁菱角”,联缀于木板上的“地涩”,拦马用的“蹄”,在刺上涂敷毒药的“鬼箭”等,实乃调皮捣蛋、报复泄愤、拦路抢劫、暗算敌人的必备武器。

这招可是够阴损的

,比今天有人在公路上撒满碎玻璃碴子和图钉还要损!因为公路上的碎玻璃碴子和图钉就像秃子脑袋上的虱子一样一目了然,比较容易清除。而人家这铁蒺藜撒得可是相当有诗意,小河边、草丛里、树林中、道路上,沙土下……时时处处都有可能给你大惊喜!绝对让你惊喜连连、防不胜防!

要是这玩意儿刺入马蹄子里,顿时马翻人仰,保证这马十天半月内走不了路。多经历这么几回,惊刺之马走路就变腼腆了,扭扭捏捏的,那小样儿就跟害臊的大姑娘似的,走路慢慢悠悠的,蒙古骑兵是干着急没脾气。

这回金朝守将的死守战术取得了显著功效。过了好一段日子,蒙古军也没取得任何进展。金兵吃饱了没事儿干就溜达到城墙上唠唠嗑、吹吹牛。如果运气好的话,碰到个别蒙古人从城墙下面路过,还能拿石头砸人家脑袋、居高临下地骂人家。蒙古兵气得直跳,金兵乐得直笑。

话说这一天,金兵闲得没事儿在城墙上晒太阳,唠家常。突然看到大批蒙古军朝城门攻过来了。金兵从容不迫地往他们头上扔巨石、滚木、乱七八糟的垃圾。心中暗笑:蒙古人就是蠢,傻愣愣地往来冲,想要入关,连门儿都没有!

可是过了一会儿,他们突然发现蒙古人已经冲进城里来了。不是连门儿都没有吗,怎么就冲进城里来了呢?难不成蒙古人长翅膀了吗?居庸关“北口”的城门被用铁水浇锢住了,可是南口的“城门”非但没有封死,而且守将还掉以轻心不大警觉。

守将辩解道:南口的“城门”处于安全区域内,是通向境内的,后面全是自己人,蒙古军队怎么可能突然从这儿冒出来呢?

蒙古大军被挡在雄关之外,久攻不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有一位叫札八儿火者的同志分析指出敌军既然用铁水浇铸了城门,想必是不打算发起进攻了(个别金兵在城墙上拿石头丢路过的蒙古人除外),咱们营帐不要撤,锅灶不要减,只留少数兵马迷惑敌人,让他们以为是无处不在的铁蒺藜和固若金汤的雄关难倒了咱们。就在傻乎乎的金兵得意忘形的同时,可汗亲率大军绕小道而行,偷取飞狐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漠烽烟 最新章节第十二章 闹剧(2/4),网址:https://www.1234u.net//240/240544/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