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盛世隋唐南北宋(3)
作品:《北大历史课(全本)》翟让起兵的同一年,窦建德领导农民在高鸡泊(今河北)起义反隋,起义军迅速展到万余人。公元621年,窦建德起义军与李世民率领的唐军在虎牢关交战,被李世民打败,窦建德被俘,后被杀害。两年后,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击败了窦建德部将刘黑闼,河北起义失败。公元613年,杜伏威、辅公祏在齐郡(今山东)组织起义,随后南下到江淮南部广大地区展,力量不断壮大。随后,起义军攻下高邮、历阳,建立农民政权,杜伏威任总管,辅公祏任长史。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起义军内部生了分化。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杜伏威投降了李渊。次年,辅公祏起兵反唐,建立政权,控制了苏、皖部分地区,后被唐军击溃。隋末农民起义规模巨大,起义军作战勇猛,指挥灵活,采取攻其不备、诱敌轻进等谋略和战法,节节获胜,击败了隋军主力,摧毁了隋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特别是士族大地主,削弱了他们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展,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经济比较繁荣的时期。李渊建唐隋代末年,农民起义遍及各地,使隋朝的统治力量大为削弱,一些贵族和地方官吏也乘机起兵割据。驻守在军事重镇太原的李渊家族就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胸怀大志的李渊深知自己无力镇压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又恐遭到隋炀帝的猜忌,在儿子李世民的建议下,于公元617年起兵反隋。他手下有很多能征善战、贤能多才的将领,加之部队纪律严明,因此很快壮大起来。李渊起兵后,一面遣刘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招募军队,并于7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半年之后,李渊起义军占领了当时的都城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李渊入长安后,立炀帝孙代王侑为天子(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名义自加假黄钺(黄钺:以黄金为饰,古代帝王所用,后世用为仪仗,以黄钺借给大臣,即代表皇帝行使征伐之权的意思)、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总理朝政。次年(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唐统一了全国。李渊在位时期,依据隋帝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订律令格式,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唐朝建立后,李渊封长子建成为太子,协助处理军国大事,实力雄厚的次子世民武双全,武功卓著,由此形成两大势力。太子建成联合四弟元吉,准备除掉世民。在唐高祖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世民先参与策划了太原起事,而起事之后,在讨平群雄的战争中,他又立功最大。李世民能征惯战,智勇兼备,已成为唐军事实上的最重要的领导人,被高祖李渊封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并兼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还诏令在秦王府中设置官属。世民自恃才能和显功,在府中开置学馆,延揽四方学之士,这些人都成了世民的谋臣策士。此外,世民南征北讨,逐渐在天策府中网罗了不少勇将猛士。拥有了如此众多的谋士与勇将,秦王世民的周围自然形成了当时政坛上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直接威胁到太子建成。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就联合同样对世民不满的齐王元吉,采取曲意联络唐高祖的妃嫔以为内助、加强自己的军力、收买世民的部下等策略来强化自己并削弱世民的势力,甚至展到在世民酒中下毒的地步。到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建成、元吉和后宫妃嫔更是常常在高祖耳边说世民的坏话,使高祖渐渐对世民产生了猜疑,局势对世民十分不利。世民决定先制人。6月4日,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经玄武门入皇宫,埋伏在临湖殿附近,突然射杀了准备入朝的建成和元吉,然后声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并派亲信“宿卫”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实。三天之后,唐高祖宣布立秦王为太子,国家大事,一律由太子处理。当年8月,唐高祖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历史上把这次政变,叫做“玄武门之变”。...
本章已完成!
北大历史课(全本) 最新章节37.盛世隋唐南北宋(3),网址:https://www.1234u.net//223/22386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