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第一人(1/2)
作品:《国潮1980》1980年10月7日,一篇不足百字的消息《本市第一家个体经营的悦宾饭馆今天开业》在京城晚报头版出现。>
记者描述了这家位于“翠花胡同”只有二十五平方米的空间,四张圆桌,十六把长凳的小饭馆。>
在9月30日开门营业第一天,等在门外的顾客就排到胡同口,一天接待了不下二百个客人的热闹情景。>
第二天,京城晚报在头版又刊登了一篇新闻特写——《“尝尝看”笑语满堂》。>
记者以亲历其中的真实感受,对悦宾饭馆的经营情况进行了更为细致地描写。>
晚报同时配发言论《尝尝看,好!》。>
就这两篇连续报道,一下子在京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京城第一家私营饭馆开张的消息,就如同在一潭死水中投入一颗巨石,引发了中外记者和京城百姓的持续关注。>
外国人甚至把这件事定义为改革中的标志性事件。>
这不但让悦宾饭馆从此声名大振,四方的顾客慕名而来。>
还有不少人从此受到启发和触动,不断加入到兴办私营饭馆的行列中。>
据京城工商部门的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1983年间,京城的饭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上万家。>
而悦宾饭馆的老板的郭培基、刘桂仙夫妇俩,不但从此彻底解决了家里两个儿子返城回来找不着工作的问题。>
也幸运地成为了被七十七个外国媒体轮流报道过,被市长接见过的改革典型。>
而且率先成为京城那少数先富起来的人。>
那么这家饭馆的买卖,当时火到什么程度呢?>
许多年之后,已然年迈的饭馆老板刘桂仙在上电视节目时,是这么回忆的。>
她说自己第一天亲眼目睹买了四只鸭子三十六块钱的本儿,是怎么变成了八十多块钱的。>
净赚四十多块啊,几乎让她一宿就没睡好。>
第二天,她就又去买了七只鸭子。>
此后,每日进货的数量只多不少。>
而且这外国人也好个新鲜劲儿。>
她的小饭馆经过外国记者采访,很快就有外国人来订餐,还要每人十块钱标准的桌席。>
可当年的物价是个什么样啊?。>
哪怕大虾、鳝鱼、王八,全挑好的上,也达不到一半的成本啊。>
特别是对于一家四口用自己的房子开的小饭馆来说,既没有人工成本也没有房租成本。>
那这利润是多是少,就请各位自己掂量吧。>
这就是先吃螃蟹的好处,这就是顶上了“第一”桂冠的红利啊。>
于此同理,宁卫民这小子除了脑子活、胆子大、敢想敢干以外,他还有充分的商业经验和超前的见识。>
在这样一个社会刚刚开始转型,市场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年代。>
他这些特质都是这个年代的人普遍缺少的。>
因此作为京城吃“信息业务”这碗饭的第一人,宁卫民的创富行为一样占尽了先机,自然就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甚至由于干的是偏门,他所获取的利润,挣钱的方式,也远比当个饭馆老板更划算、更舒服。>
至于说到节后的具体情况,那还真跟他琢磨的差不多。>
正因为手里有了《现代青年》这本杂志当范例,他再去跑广告业务就容易多了。>
一些规模不算大的冷门刊物的杂志社,态度果然松动了。>
《散文》和《词刊》两本杂志,就答应为他刊登广告。>
这样等于十月份就有了三家杂志社,为他的业务在全国的大江南北做推广。>
只不过人家的要求是必须一连做三期才行。>
那么两家加一起是差不多得交八百块,也就意味着宁卫民需要承担较大的资金压力。>
他大致算了算,自己从古四儿几个身上收回来二百六。>
再加上前后收到了六十多封信,敛在一起有三百二三的。>
而自己刚到手的一个月工资,还得用来保证日常开销。>
那么他手里其实能动的钱也就不到六百。>
可好就好在,家里这边还不断有信寄过来,这业务变现能力很强,变现速度很快。>
真把广告打出去,恐怕用不了几天就能填上这个窟窿,>
也就是说,他只把备着趟鬼市的钱拿出来暂且周转一下也就成了。>
于是这次他没犹豫,不但干净利落脆地把这钱掏了。>
而且还专门利用职务之便,以一个杜撰的人名“古岳”的身份。>
用每天六元的价格,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国潮1980 最新章节第八十五章 第一人(1/2),网址:https://www.1234u.net//150/15069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