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孝康帝(1/2)
作品:《三国之谋伐》康帝?>
众人听了这个谥号,并不同意。>
之前说过,谁提出的谥号被采纳,那是有青史留名的机会。>
人人都想青史留名,所以每个人提出的都不一样。>
而且他们能做到这个位置,亦都是有学识之人,个个引经据典,说的话头头是道,令人没法反驳。>
“如果确定要给先皇美谥的话,不如以“德”为谥号,正所谓绥柔士民曰德,《论语》记载.......又《诗经》记载。”>
“还是“戴”比较好,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尚书》言......《左传》说.......”>
“我认为应以“恭”,爱民长弟曰恭,勤恤民隐曰恭。《春秋》曾言......”>
在杨彪的提议下,最终是决定给汉灵帝上美谥。>
既然是美谥,可选的谥号就多了很多。>
你一言我一语地推荐,很快又吵吵起来,弄得却非殿不像个朝堂,反而像是个菜市场。>
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眼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还是没有个结果。>
何进看得直皱眉,过了好一会儿,他才说道:“诸位,静一静,静一静。”>
天子一死,就是他这个大将军最大,众人都静下来看他。>
何进说道:“先皇爱民如子,也确实喜欢享乐,爱听音乐,爱看跳舞。我看谥号为康,并无不妥。”>
杨彪想了想也说道:“我也觉得应当谥号为康。”>
三票了。>
诸位大臣互相看看。>
谥议如果处于激烈辩论,那正常程序下,就是投票制度。>
这是个约定俗成的办法,当初汉孝章帝去世的时候,同样发生了激烈辩论。>
最后公卿们投票,最终是以三票给了崔烈的祖父,崔骃提议的章帝。>
除此之外,还有邓太后去世的时候,也是如此。>
看来大将军是想以投票结束。>
刘备也高声道:“备亦是觉得应为康。”>
四票。>
廷尉吴恭道:“恭附议。”>
五票。>
刘虞想了想道:“那就定为康吧。”>
六票。>
满朝公卿互相对视,颇为无奈。>
这么一个青史留名的好机会,就拱手让人了,真是不甘心。>
可不甘心又能怎么样?>
三公九卿与三独坐,算上空缺的光禄勋、太仆以及御史大夫,总共有十二票。>
现在人家得了六票,基本已经胜券在握,没有办法。>
“好,那就定为康!”>
何进最终是下定决心,给刘宏定为康帝。>
后世的人称之为汉康帝。>
但当时的人是不这么称呼的,称呼为孝康帝。>
汉朝以孝治天下,谥号前面不是汉,是孝。>
所以原本应该是孝灵皇帝的汉灵帝刘宏,现在的全称是孝康皇帝。>
何进之所以同意陈暮的提议,倒不是因为他觉得大家吵吵得烦,随便定一个。>
而是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来是他欠陈暮的一个人情,二来是天子待他其实还算不错,三来他必须拉拢刘备。>
当初何进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大将军,后来为什么能够执掌北军?>
是陈暮帮何进与张让做了亲家。>
何进另外一个妹妹与张让的养子张奉结亲之后,两人关系亲密,在张让的撺掇下,刘宏也开始渐渐给予了何进权力,不至于像以前一样跟个泥塑菩萨。>
后来天子阅兵的时候,天子还特意帮何进修了一座小高台,以此来彰显何进的地位,向世人宣告,天子是信任大将军的。>
这两点,何进都记在心里。>
至于最后一点,则是何进的能力体现。>
有人说,既然身居高位,肯定就没一个蠢的,能力必然没有问题。>
然而这一点,肯定是个错误观点。>
首先你身居高位,身边必然有无数的人会追随附拥于你,所以哪怕你能力平庸,身边总归是有智囊团跟一群有能力的人为你提供帮助,教你如何处事。>
其次,何进是怎么上位的?>
靠妹妹。>
汉朝的外戚,从来都不需要什么能力。>
只需要你有亲戚担任皇后即可。>
整个汉朝大将军,除了韩信以外,还从来没有不是皇后太后亲戚担任。>
如韩信之后的卫青,靠的是卫子夫。>
然后霍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国之谋伐 最新章节第四十九章 孝康帝(1/2),网址:https://www.1234u.net//149/149865/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