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九胜九败如是矣(1/2)

作品:《三国之我是刘璋

而今日,三人的态度着实让厅堂中的众人惊讶不已!

就连刘璋都没有想到益州四大世族中的三家竟会一面倒的支持自己的父亲刘焉,而如果算上赵家的赵谦的话,那益州名门士族可以已经全部倒向了刘焉一面。更多精彩请访问

不得不,历史有时就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上个月益州几大世族和刘焉还是势同水火,老死不相往来,而今日,转眼间就化作了一片玉帛,其间的诸项利害又怎能不让人生叹。

当然,无多多么奇妙的历史都会有其合理性,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位居住在美国最偏远的州的自耕农大地主兼规模政治领袖,当一个叫做董卓的军官废立了联邦总统并将自己拜为相父之后,你又会怎样做?虽然你不一定会散尽家财去组织义军,但也一定会心理上去支持你所在的州出兵救出总统。而且汉民族也一直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他们有时不讲力量的强弱对比,只讲道理和民族气节,当有了气节和道理之后,他们就会发动一场与利益无关的战争。汉匈之战如此,宋辽之战如此,万历三大征如此,郑和下西洋更是如此。当汉民族有了理之后,似乎总会有那么一丝不理智。当然,你又不得不承认,到了近代以来,‘理’又逐渐变成了‘利’,这种令人顿足可叹的不理智正在慢慢消失

刘焉看着面前的六人,眼神中的微光不断地变化,相继看向面前的六人,随后略微烦躁的挥了挥左手边不称意的衣袖,慢慢用左手拄着头部,低下头揉了揉太阳穴的位置,继而缓缓吁出一口浊气,眼神中透出一股干练之色。

“依诸位之见,我益州到底能否发兵?”刘焉声音浑厚的问道,很是明显,在这件大事上,刘焉心中已然有了章程,而这也将是刘焉最后一次向厅堂下的众人发问。

“不可发兵!”

“不能发兵!”

“可以发兵!”

“不可”

厅堂中的众人再次分成了两派,有人依旧主张出兵,又有人竭力主张不发兵,但从声音上可以看出,随着娄发以及贾龙的表态,主张不发兵的人占了绝大多数,几乎占到了在座的八成。

刘璋跪坐在自己座位上看着厅堂中众人的表决,眉头不禁微微皱了一皱,轻轻叹了口气。其实刘璋的内心中还是赞同出师北上的,因为虽然出师北上有风险,但相对而言利益却也是巨大的。

这种利益从长沙太守孙坚的身上可见一斑,在出师讨董之前,他不过仅仅是一郡的太守,但等到讨董时,因为盟主袁绍假授官号的缘故,孙坚便纵身一跃成为了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这种升迁速度,可以是连跳了几级也不止,而且更让孙坚得到了整个江东豫州,其间的巨大利益简直让无数人垂涎。

虽然自己的父亲刘焉身为益州牧,从实权上已经升无可升,但参加这次诸侯会盟同样会为益州带来名望上的好处。历史上无论刘表还是刘璋,在政权被灭的时候都是无人问津,甚至没有人能站出来反对一下,这是因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不占大义。反观刘备,常常以汉室宗亲自居,直言不讳地要匡复大汉,虽然最后也被灭国,但无论各朝各代却都是认为蜀国乃是天下的正统。

况且声望这种东西虽然是无形的,但这种东西在汉代却是实打实的硬通货,汉代实行的是察举制,就是让声望好的人做官,通过察举孝廉来步入仕途,声望风评越好,仕途也就越顺。在声望面前,实打实的利益比比皆是。比如袁绍,为什么袁绍一发布檄就能引来十八路诸侯,还不是因为袁家的四世三公摆在那里;而曹操为什么能得到荀,郭嘉,贾诩,乃至于张辽等人的投效,还不是因为迎奉了百无一用的天子。可以汉代的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舆论社会,大义声望在这个社会中起着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相对于这些好处来,益州只需出兵,而无需承担战争所带来的风险,因为刘璋他知道这次十八路诸侯讨董将会以董卓的大败迁都长安作为结束的标志。

但,可惜的是,刘璋知道这一点,但却无法向刘焉明这一点。

刘璋微皱的眉头看着那些主张不可出兵的人,异常苦涩的轻轻叹了口气,旋即低下头将自己的目光定在了自已衣袂上做工精细的流云图案上,不自觉的摇了摇头: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感到无能为力的不是命运的难以抉择,而是明知道前路不对却不能阻止。

“刘璋,你又有何见解?”刘焉细细看着厅堂下的众人,刘璋自身的一举一动自然更是逃不过刘焉敏锐的目光。刘焉把目光缓缓定在了刘璋的身上,浑厚的嗓音中威严毕露,这种威严无疑表明了刘焉对刘璋的重视,只一瞬就把厅堂中所有人目光聚集在了刘璋一人身上。

原本正在暗自叹息的刘璋在听到刘焉如此郑重的疑问过后心中煞是一惊,本来卡在嗓子里的那些话竟然被惊的生生噎了回去。刘璋慌忙起身对着刘焉庄重一拜,嘴里却是有些苦涩,一时间竟不知些什么。原本就吸引了所有人注意的刘璋在这一刻更是成为了厅堂中的焦点,所有人都紧紧注视着刘璋准备听一听这位公子的看法。

“但无妨!”刘焉再次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国之我是刘璋 最新章节第88章 九胜九败如是矣(1/2),网址:https://www.1234u.net//14/14550/89.html